三国时孙权为什么把首都建在抢来的荆州属地武昌
首先说说孙权曾作国都的武昌。夷陵之战后,孙权做了一项重大战略调整,把从建业搬到了荆州,具体地点在江夏郡的鄂县,孙权将其改名为武昌。这个武昌并非现在武汉三镇的武昌,而是今湖北省鄂州市,也在长江边上,位于武汉的下游,两地相距120公里,约合汉代350里。孙权为什么选择武昌呢?作为孙吴新,武昌显得更为巩固,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好,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其东南方的幕阜山余脉,山势险峻,是天然的军事屏障。武昌临近江边的西山景色十分秀美,环城绕廓有洋澜湖和三山湖,让古武昌城显得景色宜人,适于居住。附近的西山还自古出铁,离武昌不远的汀祖、碧石和大冶的铜录山一带铜矿丰富,冶炼业在这里早有一定规模。武昌城西90里处有樊川,可停泊水军船只,与樊川相连的有长达百里的梁子湖,湖面很宽,水量足,终年不枯,是操练水军的理想处所。由樊川还可轻松进入长江,其交汇处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要塞樊口,这里已经成为孙吴水军最重要的基地之一。要与强大的魏军争衡,水军是吴军的致胜法宝,孙权一向重视水军建设,迁到武昌后,孙权“于武昌新装大船,名为长安”。到了孙吴黄武八年(229年)4月,孙权在武昌城南郊称帝,定国号为吴,定国都为武昌。武昌,成为孙吴的第一个正式国都。其次说说孙权为何又退出了武昌。孙权在武昌称帝后,没过多长时间又主动退出了武昌,将国都迁回建业,也就是南京,时间是孙吴黄龙元年(229年)9月。武昌为作孙吴的国都仅仅只有5个月,如此仓促的定都与迁都,让外界十分不解。其实,主要原因是蜀汉。孙权称帝后,主持蜀汉国政的诸葛亮主动与孙权结好,派人出使武昌,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孙权也积极回应,双方“绝盟好议”,恢复了孙刘联盟。双方认为,摆在各自面前的最大问题是联手灭掉曹魏,对此双方进行了盟誓,并且还想到了曹魏灭亡以后领土如何划分的问题。当时曹魏占领的北方领土主要有9个州,即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兖州、冀州、并州、凉州以及司隶校尉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将这9个州一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这项“分天下”的方案,具体内容是: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孙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蜀汉;司隶校尉部以函谷关为界,西边为蜀汉,东边归孙吴。此前孙权命步骘遥领冀州牧,朱然遥领兖州牧,根据双方盟约,冀州和兖州在扫平曹魏后将归蜀汉,孙权下令解除步骘和朱然的这两项兼职。诸葛亮也迅速作为回应,他上奏后主,把鲁王刘永的封号改为甘陵王,把梁王刘理的封号改为安平王,原因是鲁国、梁国都在未来孙吴的辖区内。为了表示对盟约的尊重,孙权做出重大举措,将国都由武昌迁回建业,以表明自己无意在西面与蜀汉相争的诚意。最后说说孙权为何频繁“迁都”。孙氏的最早是吴郡的吴县,也就是苏州,孙策死时,曹操曾以朝廷的名义下诏,限定孙权的活动范围就是吴县周边。但孙权掌权以后发展速度很快,地盘越来越大,不仅占有江东,还渡江夺取了庐江郡、九江郡等地,又西进荆州,赤壁之战后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夷陵之战使其在荆州的 地盘得以巩固。孙权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向西移,为方便指挥,孙权的也不断向西迁,先由吴县迁到京口,也就是镇江,再由京口迁到建业。孙权后来将国都由武昌迁回建业,除蜀汉关系方面的考虑外,也有巩固长江防线的考虑,长江是一道天然防线,但它的缺点是太长了,需要大量人马防守,处处设防又难以做到,所以只能重点防御。江东是孙氏的根据地,别的地方能丢,这里不能丢,所以江东一直是孙权经营的重点,为此他下大力气搞了一个濡须口要塞,后来又搞了一个东兴要塞,这两处要塞都是护卫建业的。所以,孙权回撤建业,一方面是与蜀汉关系的考虑,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内在的需要,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目的,确保自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鼎立后是什么朝代
三国过后是晋朝,三国久战归司马。司马懿取得曹操的信任当上太子中庶子,为曹丕出谋划策争夺大位,曹丕死后受命辅助魏明帝曹叡。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逐渐掌握军权,在军中威望卓著,曹叡死后,受遗命与大将军曹爽一同辅助曹芳,初时二人同心协力,后暗生嫌隙,正始十年即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曹爽一派失败,自此曹魏朝归司马氏。又经司马师司马昭连续经营,曹魏已名存实亡,连皇帝曹髦也被杀死。狭义的三国从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开始,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孙吴。三国鼎立正式形成,蜀汉势力最小。(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期间经历了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吴魏淮南争夺战,曹魏淮南三叛,征吴伐蜀,战火连天,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三方争战无时休。曹魏占据中原腹地,地广人多,人才兴盛,在没有出现大问题的情况下,吴蜀发展的弱势便逐渐暴露出来,后继乏力。263年,蜀汉后主刘禅眼见北伐无望,贪于享乐,宠信宦官黄皓,朝野正直之士引退,姜维屯田避祸,国势日衰,见此情景,曹魏司马昭抓住时机,命钟会邓艾等兵发三路进攻蜀地,先取汉中后,遇到姜维等蜀汉军的拼死抵挡,前进受阻打算退兵。邓艾兵行险着,武都阴平,轻取江州,攻下绵竹,兵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之后众将争功,钟会邓艾姜维互相残杀死于成都。蜀汉灭亡后,司马昭操练水军,打造船只做好伐吴准备,不久病死。其子司马炎继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司马炎新接王位,威望不足,如曹丕故事,威逼魏帝曹奂禅让,266年建立晋朝。至此三国已亡其二。经过十年的准备,晋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东吴孙皓在位,日渐骄奢淫逸,国内人心怨望,随着宿将老臣的物故,形势已岌岌可危,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军,从蜀地和长江中上游,武昌夏口江陵全面开花大举伐吴。(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不到一年时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孙皓自缚出降,三国魏蜀吴至此成为往事。西晋统一三国,是人心所向的历史趋势,但建国后国策失误,矫枉过正,分封王侯太多使得全国布兵而边境空虚,中央又交给白痴皇帝掌控,无力制衡天下,加上后党弄权,引发八王之乱,其时异族在东汉时已内迁繁衍,中原诸王自相残杀弄得军力疲乏,异族乘虚而起,代之而起是五胡乱华的黑暗时期。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报告!这事老梁知道。说起这事,老梁特激动,那叫个一把鼻涕一把泪啊。咋回事呢?没办法现如今一打开电视,满屏幕的大辫子,一帮人摇头晃脑的,上到八十岁的老爷爷,下到十一二岁的小屁孩,都追着一个女人跑。看的老梁恶心,脑仁疼,但没得办法得陪着老婆瞅。所以俺的注意力就不在电视剧上,俺就注意到了电视里那帮子无处不在的背景墙,大头兵的衣服上。当时老梁的脑仁里就在想,咋都是兵,但一个写着勇?一个写着兵?是编剧脑仁秀逗了?还是当年设计服装的满人脑仁秀逗了?所以老梁专门查了一下。这事和满清的兵制有关,所以在解题主问题之前,老梁先和大家伙唠唠这八旗兵的来历打个底,然后再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八旗的来历大家伙都知道,满清一直标榜正儿八经的大头兵都是能弯弓射箭的爷们,至于会放枪的弱鸡,被满清那叫个嫌弃的不要不要的。哎!这话有点偏了,咱拉回来继续聊。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八旗的,是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好奇宝宝要问了:“老梁啥叫牛录?这整的咋听不明白呢?”牛录这东西是女真那会在氏族和部落阶段,要出去打仗了,或者一帮子人要出去狩个猎啥的,弄出个最基础的军事单位。开始的时候,这一牛录就10个人,放现在相当一个班。到了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努尔哈赤觉得,这一牛录就十个人,兵没多少,当官却整出个万儿八千的,这不划算,于是扩编,一个牛录装进去三百人。五个牛录整一个集体就是一个甲喇。瞅着名字真费劲。那么甲喇又是啥玩意?甲喇在努尔哈赤之前是以氏族或者部落为单位,由血缘或者地缘整合起来,推举一个有威望的人带着一帮子牛录出征的人。哎,努尔哈赤也图省事,就将甲喇当做一个编制来使唤,当然五个牛录的首领还加甲喇。在往上一级就叫固山,其实就是旗,因为人口实在是少,就整出四个旗。为啥即叫固山又加旗呢?因为当时女真根本就没有文字,您写个字以示区分,这想多了吧,所以就整出四种颜色的旗,分别是黄,白,红,蓝。因为是拿四色旗区分四固山,所以干脆就叫四旗。这旗主是由努尔哈赤的侄子担当。扯到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老梁这旗是有了,咋少四个呢?哪四个那去了?”刚开始,俺不是说了吗?人少的过!但到了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人口增加了,再加上战争的需要,努尔哈赤又扩编了四旗,图省事在原来四色旗的外边镶嵌了一边,这就整出了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这八旗可就齐了。大家伙都知道是个当兵的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服装,您要整个五颜六色的衣服出去,这不就是土匪吗?所以这帮人就统一制定了军服,当然满清叫这服装叫号衣,因为都是大头兵,所以就在胸口哪,挂了布片片写了一兵。兵字的来历兵字就是这么来的。关于这兵字,咱还得往后说说。咱都知道打仗需要人口,没人口是打不了仗的,但女真人就那么多,撑死了就只能弄个八旗出来,咋整?女真人就瞅上了自己的邻居,蒙古人。再加上蒙古人已经被女真人征服,所以干脆就在蒙古人哪里征兵,这一征兵,又整出八个一样的旗,这就是蒙八旗。当然相对于开头女真的八旗,哪叫满八旗。当然后来,努尔哈赤入关掠夺了不少的人口,这些人口都是汉人。开始的时候,这些汉人蹲在满人的家里当奴仆,但随着战争的需求,努尔哈赤又把目光集中在了这帮人的身上。规定二十个人里抽一个出来当兵,而这个大头兵所需要的武器装备都由这二十个人出资,这人所在的家庭就成了汉军户,而且全家都可以迁徙到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恩宠。所以大家伙可以看到,在电视剧里一帮子当官的总是说,奴才明白了,奴才知道了,所以这根子就在这里。总体来说满八旗的地位最高,蒙八旗的地位略低,请大家记住仅仅是略低,汉八旗地位最低,前边两位可以拿脚踩的,毕竟是奴隶出身不是。所以八旗子弟他也不是全是满人的。所以这前后二十四旗算的上是满清正规军,他们的号衣上都写着斗大个兵字。但到了皇太极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女真人在吴三桂这帮人瘪犊子的带领下就入了关。吴三桂在前边冲锋陷阵玩命的打,女真人在屁股后面玩命的捡便宜。说实在的女真人从心底里看不起吴三桂这帮人,也不愿意像之前的汉军户那样把这帮子没有脊梁骨的东西编入自己的序列里,把自己的序列都污染了,这就整出个。这个存放的就是后来投降过来的明军,说实在的吴三桂之流属于打明军的主力,但女真人一直就把他们看成了一种辅助力量,但好歹还能帮自己打天下,所以这帮人女真人还是捏着鼻子认了,所以这号衣上也镶这兵的布片。说实在的,八旗兵开始的时候还可以,但入了关之后,迅速的腐化堕落,让他骑个马,没几个奴才在旁边扶着,这就能从马上掉下来,整个射箭的武功瞅瞅,弓弦都能崩了自家脸上,把大门牙都能给蹦飞了,就这帮玩意扶不上台面喽。康熙的时候,就是靠着的大兵来撑场面。到了乾隆嘉庆的时候,这的兵力达到了六十万,比八旗大兵都多。勇字的来历但满清说实在的养废物的能力那是杠杠的,没多久这也被养。得,满清的正规军算是彻底玩完了,但国家没有正规军是不成的,所以以及所谓的八旗还顶着国家正规军的帽子吃粮饷,但啥事也干不了的存在。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这被太平天国按在地上摩擦,当然八旗大兵更不用说了,直接扔河里,喂鱼去了。咋整?国家的正规军不行,而且也消耗的差不离了,这就组织起了地方部队。老梁举个例子,这和八旗如果算的上吃皇粮的公务员,那么这些被组织起来的地方部队,就是临时组建的临时工。这帮子临时工,满清不拨军饷,一切自己负责,满清只给个。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是这类部队。满清为了以示区分,这帮子临时工,就在号衣的胸口贴了一个“勇”字,也叫乡勇。其实乡勇这东西,是雍正八年的时候组建,有战斗了这就建立起来,没有战斗就地解散,也没啥编制,乱哄哄的。可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山里没老虎猴子称大王,这帮人就把那贴着兵的正规军给压的死死的。当然这帮贴这勇字的临时工,满清瞅着确实能打,所以也编入了正规军中,但这个勇字却保留了下来。可惜的是这临时工一旦成为了公务员,最后被满清也给养,这就出现了后来的新军。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