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什么意思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风把手艺刮进了天堂 葛水平 ①谁把打铁声摁在了文明的喧嚣深处
- 历史上有哪些英年早逝的杰出历史名人
- 隶书在历经唐、宋、元、明几代的沉寂后,为何在清代复兴,并重现辉煌
- 谢无量书法是“孩儿体”为何还受于右任称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什么意思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评]《饮酒》诗共20首,非一时之作。诗人在这一组诗的原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铨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知,这组诗多为诗人饮酒之后所作,内容多寓感慨,与"饮酒"之事无关。本篇为陶诗之代表。在陶渊明之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在人生认识上,似乎还是屈原所树立的那种忠君爱民,以死报国的人生道在陶渊明之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在人生认识上,似乎还是屈原所树立的那种忠君爱民,以死报国的人生道路占据着统治地位,而陶渊明却把出仕从政看作是为了生存或某种虚幻的名利而使自己的心神(精神)为形体所役使:"既自以心为役使,奚惆怅而独悲?"发出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断喝,并且身体力行地归耕于田园。 这样,陶渊明就为屈原之后的古代知识分子另辟新径,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追求,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屈、陶一进一退,一仕一隐,可以说是奠定了知识分子人生观的两种基本模式。以后,无论是王维、白居易式的亦官亦隐,还是苏东坡那种仕隐矛盾,进退合一的双重心理,都是从屈、陶的两种基本模式中变化而来的,这一点,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 陶诗的意义则与这种思想密切相关。首先,田园生活为他提供了新的审美客体:"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以上均引自《归去来兮辞》)。从而开创了田园诗派;其次,与田园题材及其人生的追求相契合,平淡自然成为了他的美学追求,这一点,使他在"俪采于百句之偶,争价于一字之奇"的"采俪竞繁"的六朝时代,卓然独立,开启了唐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先河,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此诗典型地反映了上述特点。试看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 "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诗意深醇,却又元气浑成,融和冲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绝唱!苏东坡对此曾有一段精彩评论:"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语句间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竹庄诗话》)。在宋代,陶诗此句,诸版本皆作& #34;望南山","望"与"见"虽字义相同,却有"有意"与"无意"的细微区别,大概自苏东坡有了这段精彩的分析之后,"望"字遂罢。 此二句,除"采""见"两个动词,悠然天成,趣闲累远,其余动词,"菊""东篱""南山"等,亦无不佳。以至于这些物象以后成为田园、归隐与情趣高雅,不同凡响的象征物,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它们初看上去,如此随意散缓,但如细品,则滋味无穷。 这种感觉亦如东坡所评:"(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要想品出个中滋味,则又"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景物虽在目前"而"此味不可及也"。(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会妙不可言。 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 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妙极!就其思想来说,当源于庄子:"辩者也,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就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风把手艺刮进了天堂 葛水平 ①谁把打铁声摁在了文明的喧嚣深处
9.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说明了打铁这种农耕文明的表现形式的消失,引人深省(1分)。 ②开篇对铁匠手艺消失发出疑问与慨叹(1分),领起下文;与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1分,只要答出“领起下文”即可得1分)。 10.①铁匠能修补好残缺的农具,其锻造的声音代表了农人的奢望。 ②铁匠技艺优雅而生动。 ③用手艺展示传统文明的精髓。 ④制造的铁花给人享受和慰藉。(每点1分) 11.(1)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铁匠铺比作动词,形象地表达了铁匠铺的繁忙和铁匠对于农人的重要。 (2)运用了整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充分表现了铁匠的技艺娴熟优雅。(手法、效果各1分) 12.①题目具有象征意义,“风”象征着时代的变迁,“天堂”表现出农耕文明的衰落,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②题目是一种形象的表达,与文章内容呼应,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兴趣。 ③暗示了作者对农耕文明的赞美与留恋。(每点2分,答其它内容,只要合理可酌情赋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此类题目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如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背景;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铺垫的作用。还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本题要求分析的语段在句首,从形式上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说明打铁现象的消失;从内容上看,疑问句式引人思考;从结构上看,引领下文,与结尾呼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及概括能力。首先读句子,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选句所表达的意思,再与题干要求作比照。“我把铁匠铺子想得过于富有了”在第⑨段的开头,是对上文的概括,只要对上文第③段到第⑧段的内容进行概括,不难发现铁匠铺子“富有”内容:第③段写铁匠铺子的作用之一是修理“残缺的农具”,第④段写钉马蹄技艺的优雅,第⑤段写铁匠们在集市上,第⑥段写铁门上的精髓,第⑦段写铺首的精美抬高铁匠的文化素养,第⑧段写壮丽的铁花给人们带来的享受。对跟题干要求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梳理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首先要分析句子的形式特点、修辞手法,再结合上下文来理解选句所用表达的作用,再与题干要求作比照得出答案。(1)“铁匠铺永远都是一个动词”,是一个比喻句,喻铁匠铺永远是运动着的,劳作着的,繁忙着的,这样写的作用就是形象表达了铁匠铺繁忙和对于农人的重要。(2)句是个整句,它的特点是节奏和谐,充分表现铁匠钉马蹄技艺精湛与优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本题是谈谈文章的标题的好处,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答题时,可从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在文章结构上以及对主题的作用三个方面分析。既要有理有据,又不能脱离文本原意。从修辞上看,标题运用了象征手法;从结构上看,与内容呼应;从情感上看,暗示了留恋之情。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历史上有哪些英年早逝的杰出历史名人
杰出的历史名人之所以会广为人知,或因他们在某个领域有卓越的贡献,或因他们为国为民奉献牺牲,英年早逝令人痛惜,也值得今人永远铭记在心!近代:宋教仁: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之父”,改组国名党,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火车站被枪杀,享年31岁。朱生豪:翻译巨匠,一生只做一件事,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1944年12月26日病魔缠身含恨离世,留下了31部半的莎译作品,享年32岁。明清时期:写下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清代词人纳兰容若: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然而慧极必伤,情深不寿,30岁溘然而逝,纳兰《饮水词》感动今人无数。明末抗清义士夏完淳:“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1647年农历九月,年仅17岁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西市被害,死前怒斥了明朝叛国将领洪承畴,称名于世。唐宋时期:后周世宗柴荣:三征南唐,北伐辽国,史家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享年39岁。特别提一下起在位六年间烧制的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举世罕见,心向往之。“诗鬼”李贺:皇室宗亲之后,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耳闻能详的有“雄鸡一唱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27岁遗憾早逝。初唐四杰王勃:《滕王阁序》的作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能想象到最美的风景,结局却是渡海溺水惊悸而死,享年26岁,引发多少后世感慨。秦汉时期:大汉冠军侯霍去病: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漠北之战大胜,封狼居胥,官拜大司马。因病去世,年仅23岁,风华正茂的年纪。三国曹冲:少年神童,聪明仁爱,历史典故“曹冲称象”,早夭,年仅13岁。江东小霸王孙策:汉末群雄,在狩猎中遭到刺杀后身亡,年仅26岁。秦始皇长子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一位谦逊的公子,曾是大秦帝国,最有前景的继承人,却了,大约是31岁。用历史时期来划分列举几个例子,欢迎补充!喜欢加关注点赞哦~与你分享文学诗词历史~
隶书在历经唐、宋、元、明几代的沉寂后,为何在清代复兴,并重现辉煌
谢谢你精彩提问。隶书从汉代经历了将近八百年的发展演变,到唐代确实退出了书法实用领域了。隶书之所以会退出历史舞台,是有事实上的历史必然性的。首先,魏晋时代 出现了不少新的书法创新和改革。伊秉绶临摹的《张迁碑》。其中成熟于东晋的楷书,要比隶书书写速度快一点。按照社会效率规律,隶书被楷书取代,这是迟早的事情。我们大家都知道,隶书登上历史舞台,也是因为符合社会效率原则,才替代了篆书的书法主流地位。所以,东晋到南北朝时代,隶书向楷书演变的潮流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我们说的“魏碑”,事实上,魏碑书法的具体情况是十分复杂的,总之一句话,魏碑的母体是隶书。而隶书的风格样式非常多,所以,从不同隶书发展过来的“魏碑”也就多姿多彩了。汉代《衡方碑》。这些“魏碑”在南北朝的后期,也向楷书的方向发展,所以,隋代的书法,已经很接近楷书了。例如,隋代的《董美人墓志》等,基本就是楷书了。唐代科举制度完善起来,为了适应科举书法标准化问题,楷书就大行其道,隶书自然就彻底退出实用领域了。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科举制度不但越来越完善,而且对书法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了。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法,隶书的融入,给楷书带来新鲜的想象力。到了明清时期,楷书已经非常僵化了,人人董其昌赵孟頫,书法千人一面,非常没有生气,有志于书法复兴的,痛斥楷书为“馆阁体”。那么,清代为什么出现了隶书复兴的新气象。其实这种新气象与“馆阁体”真的没有太大关系。隶书的复兴,纯粹因为清代文人没有什么文化事情可做,就兴起了金石考据整理国故的风气。邓石如的隶书,以篆法写隶书,古朴厚重。书法的“金石味”就来源于篆书和隶书的碑版味。其中 碑版学,本来是一种考古资料,但是,却引起了书法家重视,也是学者研究的新鲜话题。同时,清代的书法社会需求也非常普遍。比如说,家家户户都要挂中堂,这就需要形式多样的书法。如果还是楷书,也没有什么新意。所以,学习隶书,不但是书法艺术,也有实用价值,书法家就会当做一门新的学问来研究。可贵的是,清代书法家,也不是完全食古不化,而是富于创新,在清代产生了邓石如、伊秉绶这样杰出的书法家。也产生了郑板桥,金农这样的书法家,他们直接对隶书有很大的革新,给书法艺术增添了新鲜血液。金农的“漆书”,其实也是隶书。金农的隶书造诣是很高的。所以,运用自如。需要回顾的是,唐宋元明清以来,书法基本上割断了真草隶篆的有机联系性,楷书自身长期得不到书法营养的滋养,所以,书法也越来越干枯了。例如,楷书与隶书,隶书与魏碑与楷书,都是近亲关系。唐代书法家还吸收隶书魏碑的营养,但是,宋代以后,基本就在唐楷的范围学习书法,所以,书法只能僵化。隶书是“现代”书法之母,激活隶书,也是对书法艺术的全面继承和发展。隶书也是最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书法艺术。
谢无量书法是“孩儿体”为何还受于右任称赞
你捧我,我捧你,大家名气都大了,也能显示文人气质,君子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