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什么会在龙场悟道
大明正德三年的一个春夜,偏僻的贵州龙场驿传来了一阵大笑。这笑声出自一个三十六岁的中年大叔之口,它如同一声惊雷划破夜空,又如同一个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震撼了世人的心灵。伴随这阵大笑,在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和意义的一个儒家思想学派——心学就此诞生。“心学”是什么?为什么是王阳明这个中年大叔最先领悟出来的?他是怎样领悟出来的?我们下面一一来探讨。一、悟道前的王阳明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明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王华是明朝的状元,但王阳明却对科举不感兴趣,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读书的目的不是做官,而是做一个圣贤。在他生活的年代,朱熹的理学思想已主导了三百多年,程朱理学认为“万物皆有天理”,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这时的王阳明对此也是非常相信的,并且亲身做了尝试。十五岁时,他和朋友一起坐对竹林,苦苦思索竹子的来龙去脉、生长机理,试图探寻竹子所隐含的“道”。可是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他自己坚持了七天,不但没有找到“天理”,反而差点格出了神经病。(守仁格竹)王阳明并未放弃,他在二十岁和二十六岁时,又分别进行过两次“格物”的努力,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什么也格不出来。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的格物实践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会试中第,中二甲第七名进士,授兵部主事。几年后,明孝宗驾崩,继位的正德皇帝宠信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实行特务统治。刘瑾权势熏天,一手操控了内阁,首辅焦芳奏事的奏折都要准备两份,一份给皇帝,一份给刘瑾。这个头子因此获得了“立皇帝”的外号,形成了一手包天的政治局面。(刘谨)面对刘瑾的胡作非为,御史戴铣、薄彦徽等人上疏武宗,要求严惩刘瑾,但是被刘瑾矫诏抓入大牢。正直的王守仁不顾自己的安危,上疏力辩,但是他的奏章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刘瑾将与自己作对的王守仁打了四十廷杖,发配到边远的贵州龙场驿,并且在路上还几次派人想王守仁。幸亏王守仁机智,做出了投江的伪现场,才得以摆脱刺客,来到贵州。二、龙场驿是个什么地方龙场驿位于今天的贵州省修文县境内,在当时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偏远之地。这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一个没有开垦过的原始之地,遍地毒虫猛兽,瘅疬横行,又兼之周边都是少数民族同胞,语言不通,缺衣少食,条件极其艰苦。王守仁曾在自己的《何陋轩记》中描述过这个地方:“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在。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这里,王守仁根本不是什么朝廷官员了,而是过着和野人一样的生活。他亲自耕田,有时采野菜度日,有病也没有药,只能靠当地的巫师跳大神治疗。在这个远离故乡,远离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地方,王守仁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与日俱增。但是他最掀心的是国事,是朝政的糜烂,可是他又为力。这种痛苦使得他“溪水清见底,照我白发生”,他忧虑韶华易逝,忧虑“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正是这种苦难磨练了王守仁的意志,让他看透了“富贵如尘沙,浮名亦飞絮”,他在这种逆境之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求道之路,探索天理之路。三、王阳明如何悟出的“道”王阳明悟道的过程,极具传奇性。据《王阳明年谱》记载,他在龙场驿中“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始之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而证之,莫不吻合”。正是这日积月累的探索求知,终于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悟道的关键,就是想通了其中的奥妙。这种悟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也可以在某一个瞬间。而王守仁的顿悟,就发生在那一刹那。关于他的悟道,《王阳明年谱》是这样记载的:“忽中夜大悟恪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语人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如同一只虫子,终于冲破了那一些缠绕他的茧,化蝶而出。自此,“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四、王阳明悟出的道是什么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也就是龙场悟出的道的内容说起来很简单,就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悟道处)王守仁认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良知、天理、心之本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无善无恶、非善非恶的。但是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善意善行、恶意恶行。好人也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做出恶事,坏人也许也做过好事。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所以人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阳明心学可以胜“致良知”三个字概括,也就是现在说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王阳明自己总结道:“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五、为什么只有王阳明能悟出“道”一种思想流派,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就算是王阳明这样的大贤,也不可能凭空想出“知行合一”。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现在一般认为,王阳明的成就,是他儒释道三家兼修的结果,他的心学,也是建立在儒家、释家和道家三家思想基础上的哲学。(朱熹)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基础上产生的,陆象山先生主"心即理"说,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对王阳明的影响很大。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的。(这种说法小编本人不赞同,历史上有才无德的人太多了)。而陆九渊强调"明心",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学到知识,而是为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联系上,朱熹认为心有"人心"与"道心"之分,道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必须接受道心的统领,也就是"心统性情"。陆九渊认为心是人的本质所在,心就是理,理就是心。而王守仁的心学强调"心即是理",明显受了陆九渊的影响,所以后世也把他们合称为“陆王”。(陆九渊)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个故事,王阳明青年时有一个和尚朋友,喜欢与王阳明说禅论道。某日这位和尚口占一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王阳明思索良久,回赠的偈语是“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王阳明就在思考心与道的联系,而且他后来的心学明显受到了佛家这种智慧的影响。六、笑语的一点感想本文作者是一位心学的信奉者,也读过阳明先生的大作。在本文作者看来,身陷逆境的人,如果能排除一切困难,放弃世俗的烦恼,一心探索,是可以做到“顿悟”,达到一个更高一级的思想境界的。(心学三圣雕像)从历史上看,这种现象的例子举不胜举。从周文王被拘禁创作《周易》、司马迁牢中著《史记》、孙膑受刑写兵法,韩非子狱中写《说难》,他们都是在逆境中完成了思想的升华。阳明先生是古代公认的圣贤,在龙场驿这个艰苦的环境中,他没有被击倒,反而在些悟道,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直到今天,他的“心学”形成了各个流派,甚至传播到了世界,但“知行合一”仍然是他的精髓。正如有人说过,"心学"是现代成功学最佳指导思想,21世纪将会是王阳明的世纪。参考资料:《王阳明年谱》
有哪些名山
的名山分三山五岳加宗教名山。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21500005d9da9defcb0", "vname": "", "vid": "v02016650000bm6m6reue3ml5tn87sjg",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2d85100017d34dfc70e5c",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sign.toutiaoimg.com/mosaic-legacy/2421500005d9da9defcb0~noop.image?x-expires=1997652964&x-signature=tL3/EZMu/W6OgfE7z2Nb3Q5JCJs=",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41.882,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908329}, "ultra": {"duration": 41.882,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3995265}, "normal": {"duration": 41.882,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1336585}}, "md5": "7a0455a2b9d841af98368ca3a666b923", "duration": 41.882, "file_sign": "7a0455a2b9d841af98368ca3a666b923", "thumb_uri": "2421500005d9da9defcb0", "vu": "v02016650000bm6m6reue3ml5tn87sjg"} --}
修真风云录太上长老
选择第一条前往九华山营救太上长老,如果胜利讲保留五门,而灭亡灵兽和天虎。(在最后一场战斗开始之前可以对话五大门派太上长老可以加成130%属性)如果失败可以CD后继续重新进图打。选择第二条逃离下山,如果胜利通图,开启东极大陆,五门灭亡,而灵兽和天虎存活。<如果失败可以CD后继续重新进图打。<门派灭亡,禁地物品消失,天虎、飞雪、点星消失就拿不到,是真武、双极、紫云、灵兽禁地在新门派也可以继续拿到。
宋朝的大杨戬,是怎么变成二郎神的
本来是受人景仰的天神,最后为何会和北宋的扯上关系?其实这里要补充一点,有关于古代神话人物比较复杂,一直到封建社会王朝结束,人物才算是完全的饱满起来。而二郎神的原型,则是要结合了三个人的故事。包括了秦朝灌江口的李二郎、隋朝的赵昱赵二郎、宋朝杨戬杨二郎,除此之外还出现过李二郎、赵二郎等原型。秦朝灌江口李二郎说起这个李二郎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他的父亲是修建都江堰工程的李冰。但凡提到都江堰工程,人们只记得李冰,却忘记了他儿子李二郎的功劳。当年在李冰病逝之后,他的儿子接过父亲的位置,才彻底修建完成。两人所修建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水利工程,至今都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有关于李二郎,还有着一则传说。当年在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时候,有一只妖龙为非作歹,于是派出李二郎前去擒拿。但是一番争斗之后,妖龙不见踪影。李二郎也搏斗累了,就拿着铁链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不一会一个老妇人路过,听说事情的经过之后,就把铁链要了过来,原来她就是黎山。又过了不长的时间,一个身穿黄衣服的中年人路过,想问老妇人讨一口饭吃。黎山认出了他是妖龙的身份,就把原来的铁链子化做成了面条。妖龙吃完之后立刻现出原形,而且被铁链子捆的紧紧的。李二郎看到后大喜,要把他就地处死。但是被黎山阻止,因为如果没有老龙吐水,庄稼还怎么种?于是就修建了一座卧龙观,把这条妖龙在了下面,也就有了如今寒潭卧伏龙的景观。后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两人,就在都江堰旁边给他们修建了庙观,也就是所谓的二王庙。不过当时李二郎还并非是二郎神,东汉末年二郎神的传说越来越多,后来传到都江堰地区之后,由于二郎神掌管水利,于是就把李二郎当做二郎神。隋朝赵昱赵二郎隋朝时期有一位隐士名叫赵昱,但是在隋炀帝的逼迫下,他走上了仕途之路,被任命为四川嘉州太守。当时本地有一条蛟龙作恶,身为太守的赵昱降服了妖龙,从此之后不知所踪。不过后来嘉州两地江水涨潮的时候,赵昱总是显圣救民于水火之中。当地的民众为了纪念他,在灌江口的位置为他建立寺庙,命名为灌江口二郎。后来到了唐太宗时期,听出了这样的故事,就把他晋升为“神勇大将军”。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到了四川地区,也听说了这个故事,又把他加封为了赤城王。等到了宋朝时期,张乖崖在宋真宗的安排下,进入蜀地治理益州叛乱。在这个过程当中,张乖崖曾经进入寺庙当中求福。等到大胜归来之后,把好消息报告给宋真宗,追了一个圣号“清源妙道真君”。经过宋唐两代皇帝的加封之后,有关于二郎神的名声越来越大,二郎神的寺庙也越来越多。不过有一段时间里面,由于宋朝的国姓为赵,又和赵二郎同音。当时很多人就把这种情况加到皇帝身上,把皇室描述成了鬼神,因此在很某一段时间里面,二郎神曾经被大肆打压。宋朝大杨戬现在但凡是提到二郎神,都认为他的名字是杨戬,而杨戬却是宋朝的一位大,两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在很多文学作品当中,宋朝有着两名非常出名的宦官——杨戬、童贯,两人一文一武把持着朝政,可谓是害死了一大批的人。我们的主人公杨戬在皇宫当中主要从事管理后花园的工作,机缘巧合之下受到了宋徽宗的喜欢,从此可谓是平步青云。甚至曾经出任节度使、太保等重要官职。相对于之前的两位二郎,杨戬的名声可不好。他随意的收取别人的地租,由于不堪重负最后到人别人家破人亡。由于本人是宦官,经常出一些馊主意,喜欢亲自一些犯罪人员。传说宋徽宗的妃子韩夫人,有一次生了非常重的病,在杨戬的陪同下,前去二郎观求福。不过寺庙当中的庙官看上其美色,晚上化作二郎真身显圣,要和韩夫人苟合。不过他的这些小心思,被杨戬所识破,救下了韩夫人。后来以讹传讹,就把二郎真神显圣的传说安在了杨戬身上,大也就莫名其妙的当了神仙。其实有关于二郎神真正的身份,外界一直是传说颇多。而真正把二郎神叫做杨戬,也是开始在明朝的《封神演义》当中。究竟为何要和一样,估计谁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