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明明是贵族,为何要反隋
杨素在全国各地的大城市都建设有水磨坊,主要是磨面和磨米,形成连锁机制;家族在各地有非常多的肥沃农田,阡陌纵横;在各大城市还建设连锁的旅馆;在长安、洛阳购置修建了众多的豪宅。杨素不单单位极人臣,而且富可敌国。假如你是隋炀帝害不害怕杨素及其家族呐?我想是肯定,搁谁谁都不放心。杨素也担心隋炀帝清算自己的家族,于是乎有病也不吃药。隋炀帝时时刻刻派御医们看望杨素,目的不是给他治病,而是让他赶快死。杨素不吃药最终病死,此时时606年的8月31日。隋炀帝恨不得杨素早早死去,杨素的朝中势力和财富都让他非常不安。(杨玄感剧照,就是一个官二代,能力严重不足,欲求不满、担心被杀是反隋的导火索)杨素死后,隋炀帝的心头大患已除,自然不会再让杨素的后人继续掌握朝廷的实际权力,也就是军权了。杨素的长子杨玄感只不过是一个官二代,徒有虚名,没有什么真才实学。隋炀帝让他担任了礼部尚书一职,没有多少实际权力。杨素虽然死了,但是家族还在,财力和政治势力犹存。隋炀帝还是防备杨玄感及其家族,一般不会任命重要的军职给杨素家族的人。隋炀帝还心心念念的要继续削弱杨玄感等人手中的权力,他也害怕杨素家族的人。杨玄感也通过自己的眼线了解到隋炀帝有打算铲除杨素家族的念头,这让他更加担心自己的将来。于是乎,为了自保,他就开始打算起兵,杨广的统治了,可惜手中没有多少兵马。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杨玄感私自向兵部尚书要军权,上前线杀敌。杨广虽然口头夸奖杨玄感,但就是不给他军权。欲求不满的官二代杨玄感就打算起兵反对隋炀帝杨广,他打算立杨广的孙子杨浩为帝,是一个小皇帝。目的也就是过渡一下,然后自己称帝。613年正月,隋炀帝开始第二次征讨高句丽,隋朝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都出发了,后方极度空虚。一、兵力空虚是一把双刃剑。杨玄感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趁着自己负责隋朝大军后勤粮草的便利,持续不断的延迟粮草的发运,让隋炀帝的大军踟蹰不前,到达辽东前线之后不敢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虽然杨玄感认为后方空虚,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他手中也没有多少,主力在辽东前线。杨玄感兵变的士兵主要还是临时征召的老百姓参加的,没有多少战斗力。杨玄感攻下的第一个县城是黎阳,攻下来之后几乎将所有的男性征召进入,而且还是欺骗的手段。二、杨玄感没有多少战争经验,屡屡犯错。杨玄感自从父亲杨素去世之后,隋炀帝就没打算给杨家重要的军权,给军权太危险了。杨玄感没有战争经验,自然在决定战争策略之上屡犯错误。杨玄感爱好文学、骑射,交往非常广泛,有不少让你相应他的号召。后来瓦岗军的首领李密也投奔了他,负责的参谋工作。李密建议杨玄感三大计策,上策是奇袭涿郡,也就是河北一带,扼守山海关,坚持不久,隋朝主力就会因缺粮而自行逃散了;中策则是奔袭长安,占据关中地区,扼守潼关于隋炀帝抗衡;下策则是攻占洛阳。杨玄感认为,李密的下策才是上策,于是决定攻打洛阳。(李密图,杨玄感的主要军事参谋,但不被信任)没想到洛阳没有攻打下来,隋炀帝的各路主力已经回师援救。然后杨玄感又想攻打关中地区,此时已经为时已晚,追军步步紧逼。杨玄感的部队作战能力不足,随即导致大败,杨玄感身亡。三、识人不明。本来李密的计策非常好,最少可以趁虚而入,攻占长安拒守潼关与隋炀帝抗衡,但是杨玄感不信李密的计策。韦福嗣是杨玄感抓获的内史舍人,他被命令和李密一起掌握内部一切事务。韦福嗣根本不和杨玄感是一伙人,趁机逃跑,将杨玄感的虚实报告给了隋朝。这让杨玄感的军事策略和谋划让对手一览无遗,根本就不可能战胜隋军主力。四、盲目乐观。杨玄感自认为隋炀帝的已经让天下人所唾弃,只要振臂一挥,全国各地都会拥护他的兵变,简直有点书生意气了。事实的结果恰恰相反,响应者大多是文人和百姓,而很多官员并不相应。一连串的误判和指挥失误,两个月的兵变就被了。(杨玄感兵变时机选择在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主力刚刚到达前线)杨玄感家族及其参与者被隋炀帝血腥,达到30000多人;杨玄感曾经分发朝廷粮食给农民,这些人也被了,仅仅洛阳附近就杀百姓6000多人。
水浒传中王伦哪错了
《水浒传》中的王伦到底哪错了,似乎从来就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也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总也找不出个头绪来。最近,在解读杜迁这个人物时,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原来,王伦并非死于文本中所说的心胸狭隘,也不是死于林冲的挟私报复。王伦之错,与杜迁、宋万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是“杜迁”害死了王伦。我们早就“火并”了一位梁山寨主五百年以来,都认为《水浒传》中的梁山只有三任寨主,那就是王伦、晁盖、宋江。我说《水浒传》被历代误读,这里就是一处,梁山总共有四个寨主,无缘无故的就被我们“火并”了一位。那么,这位被我们悄无声息干掉了的寨主又是谁呢?此人不是别人,就是《水浒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摸着天杜迁。杜迁是梁山的第一任寨主,这是王伦自己说的。王伦说,他是个不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到这里”。也就是说,杜迁先上了梁山,王伦是“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的。合着,与“合着时代节拍”是同一种用法,是跟在后面的意思。是不是杜迁还有些武艺,在前头开道,王伦紧随其后,一并上的梁山呢?书中可不是这么写的。在杜迁上梁山前,与王伦一起到过柴大官人庄上,得到了柴进的馈赠。此时,王伦肯定不会“因鸟气”。大概两人分手后,杜迁上了梁山,王伦则另投他处,在别的地方“因鸟气”便上了梁山。所以,杜迁才是梁山的第一任寨主。这个问题暂且搁下,后文还要进一步证实,施耐庵为何要如此隐晦的把杜迁写作第一任寨主。搞清楚梁山谁是第一任寨主,对阅读《水浒传》大有益处,很多讲不清楚的疑点,也因为认出了杜迁的真面目而大白了。此处,先交代晁盖之死的疑点,花荣梁山射雁,便是这个水浒疑案的伏线。因为杜迁是第一任寨主,晁盖自然就是第三任梁山老大,花荣一箭正是射在了第三只大雁的头上。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原来也与杜迁有关。王伦、晁盖这两任寨主都与杜迁有关,施耐庵为何要这样写呢?王伦之错是因为“杜迁”林冲在朱贵的带领下,来到了聚义厅,王伦看过了柴大官人的推荐信,便很爽快的答应林冲入伙,让他坐在了第四把交椅上,反倒把朱贵挤到了第五位。王伦为何不按上山的顺序来排座次呢?原来,在王伦的眼中,似乎根本就没有朱贵。上文中,以王伦的话引出了杜迁是梁山的第一任寨主,王伦“蓦地寻思”,说他是合着杜迁上梁山的,接下来还有一句话,也十分的关键。王伦寻思道:“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看看,王伦的眼中哪有朱贵呀?王伦提都没提朱贵,林冲一来,便直接把他的位置往后挪。晁盖做了寨主,同样无限忽略朱贵,总共十一个头领,朱贵就坐在了第十一把交椅上。此时的梁山,还真透着点古怪。直到白胜上山后,朱贵才力压白日鼠,避免了再次垫底的尴尬。其实,白胜给朱贵垫底,也是有隐喻的——这是题外的话。那么,王伦为何忽视朱贵呢?这一点,是不是也是王伦的错呢?其实不然,个中缘故,便是朱贵身上的隐喻,主要是针对“朱洪武”的,杜迁、王伦、宋万、晁盖才是隐写北宋历史的。我在解读杜迁这个人物时,讲到此人隐写了北宋的“金匮之盟”。所谓“金匮之盟”,是北宋历史上的一桩最大疑案,涉及到赵光义是否篡位,更涉及到北宋王朝的皇位传承是否合法。“金匮之盟”据说是赵氏兄弟的母亲杜太后密诏赵普弄的,核心内容是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与老三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老四赵廷美。赵廷美死后,就得把皇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如此“王轮”。北宋的皇位因为“杜迁”,便要“王伦”,由这几个一起打天下的亲王们轮流坐庄。杜太后的三个儿子过足了皇帝瘾,这才轮到他们的儿子辈。但是,轮到晋王做皇帝后,却不依“杜迁”之盟,而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王伦”之错,就错在这里。林冲火并王伦而“晁盖”从文本分析,林冲杀王伦,并非“火并”,火并必须符合“内部相互残杀,内部相互吞并”这两个条件。王伦被杀,若是林冲做寨主,那才是火并。晁盖坐头把交椅,根本就不是火并。因为“王伦”不再王轮,所以,林冲就把他杀了?其实也不是这个意思。施耐庵以杀王伦而非火并,其实还是在说北宋王朝的一次真火并。这次火并,就是“烛影斧声”。施耐庵其实也是在判断这桩历史疑案,一方面认定赵光义谋杀了亲兄,另一方面又比较相信“金匮之盟”的存在。所以,在《水浒传》中既写了“杜迁”而承认了“王伦”的合法性,再写了“火并”,质疑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下,王伦时期的梁山便显得异常古怪了。施耐庵是明朝人,写北宋的故事为何如此隐涩呢?原因大致有两个:其一,施耐庵不能准确考证出北宋历史上这桩最大的疑案,书中写的,正是他不偏不倚的历史观点。这样的“春秋笔法”,同样用在了建文帝去向的描述上。施耐庵虽然比较倾向于建文帝被杀了,但却留下了让人费解的情节,留给读者以自我判断的情节空间。其二,以此及彼,言乎宋,指乎明,是要借北宋的故事隐喻明朝的机密。施耐庵写“杜迁”的根本目的,是为老四说话,是“欲保四”。赵匡胤总共五兄弟,老大、老五已死。所以,“金匮之盟”说,做完皇帝,就得老三称天子。老三呜呼,老四继位。但是,却毁了盟约,老四便不再“王伦”。同样,大明朝时,老大死了,就得老四这辈人继承大统。而朱洪武却误走妖魔,立孙子做了皇帝,燕王等等藩王也不再参与“王轮”。施耐庵说,这样的“王伦”就是违背“天道”的妖魔,就会有人来“替天行道”。智取生辰纲案是道家天罡地煞做主,连骗带逼,把晁盖弄到了梁山,完成了道家星煞梁山大聚义的第一步。“替天行道”的人到了,违背天道的“王伦”还有活路吗?王伦确实心胸狭隘偏私“杜迁”导致了北宋皇位传承的世系混乱,赵光义这一脉抢占了赵匡胤的正脉世袭,便是妖魔出世。按照《水浒传》的设计,梁山是杜迁开创的,王伦是第二个上山落草的头领,之后才是宋万。这样的顺序,其实大有讲究。杜迁、宋万都是七十二地煞之一,分别上应地妖星、地魔星——岂不就是妖魔吗。为何又把宋万扯进来了呢?王伦、晁盖,包括宋江在石碣揭晓前,都是按照“妖魔”的顺序,安排杜迁、宋万的座次。这其中的意思是,“杜迁”而“王伦”,也是希望大宋江山能万代千秋。然而,到了梁山与曾头市作战时,北宋王朝已经引来了金兵的入侵,行将灭亡了。曾头市是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隐喻着北宋王朝境内已被金兵占领。因而,在大排名时,宋万忽然超越杜迁。这个意思也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杜迁”,然后“王伦”,因为“金匮之盟”被毁,不再“王伦”,于是便要“晁盖(改朝换代)”,北宋不能一万年,江山随即被断送。如此“王伦”,错误极大,林冲大火并,同时也将北宋王朝推进了改朝换代,断送江山的快车道。无论王伦、晁盖,还是宋江,最终的结局,都与“杜迁”有关。“杜迁”是妖魔,王伦的错误是他贪得无厌,心地狭隘,紧紧守护这一脉江山,害怕别人夺了去,从而毁掉了“宋万”。
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而是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不缺犯人,但对于处理犯人的却大有不同。譬如“流放发配”,今日再很难听到这种说法。但在古代这几乎是最受官吏青睐的惩罚,那么古代为何不将犯人关入监狱,而将他们发配到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呢?这些犯人虽然多是作奸犯科之辈,但是罪不至死。若是关在监狱中,不但要予以伙食,看守和场地也是问题。犯人之食待遇随便,可所需数量却多,小到县邑大到都城,犯人必定不在少数,就算每日供应一餐也是不小的支出。而在古代粮食产量极低,风调雨顺的年头百姓也不过能混个温饱,有时遇上天灾便极有可能颗粒无收。即使到了清朝有高产作物传入粮食增多,在清光绪元年(1875)干旱时仍然饿死一千多万人,易子而食的事时有发生。犯人身上罪孽重重,反而能不劳而获,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长此以往,为了温饱犯罪量可能还会激增。流放的最初目的是让犯人巩固边疆的军事实力,后来又演变为开发边远地区。很多边境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一般人都不会主动过去,这就形成了让犯人流放的蛮荒之地。这种也不止在用,英国就曾将大量犯人流放至澳大利亚充当免费劳动力,可以说时至今日,澳大利亚仍有不少人是当时犯人的后裔。在宋朝时海南岛以及沙门岛都是流放之地,清朝流放地多为宁古塔,此地虽在清朝的龙兴之地,但却十分苦寒,有很多人死在流放途中和流放地。流放不仅能节省国库开支,还能为边远地区的建设提供劳动力。简直是一举两得,难怪朝廷热衷于流放犯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必须要考虑,那就是减少对统治者的威胁,或是为统治者“掩人耳目”。流放的除了普通犯人,还有两类人需要注意:一是皇亲国戚,二是朝廷重臣。有些朝廷重臣可能犯了事,但出于和朝廷稳定考虑不能将他们问斩,只能流放他们。一旦被流放,这些官员经营许久的人脉关系等都化为乌有,他们也很有可能死在途中。即使他们活着,山高路远他们也难以回来,对皇权也就无法构成威胁。至于皇亲国戚,他们身份本就特殊,有时他们犯事迫于不得不进行惩罚,但又不能下狠手,只能流放。譬如载漪(光绪皇帝的堂兄,其子大阿哥溥儁险些取代光绪帝),八国联军与清朝议和时认为载漪是罪魁祸首之一,迫于洋人压力朝廷不得不惩戒他。清就想出流放一招,名为流放新疆,实则初携家属到西安,后又投靠了姻亲内蒙古阿拉善王。载漪的弟弟载澜也作为八国联军所要求惩办的祸首之一,“遣戍新疆”,在迪化(乌鲁木齐)的生活奢侈,经常骑着骏马,驰骋游乐,经费由迪化县供给。今非昔比,古代的难题放在如今已经不再是问题,基本的温饱也已经不成问题,交通也更为便捷了,把犯人关在监狱里才更保险。就这样流放一事才就此消弭,其实直到清朝末年,流放还是很普遍的。
土木堡之变给明朝有什么影响
“土木之变”中谁做了俘虏公元15世纪初,蒙古为瓦刺和鞑靼两部分。后来瓦刺打败鞑靼,统一了蒙古各部。势力强大的瓦剌不断地出兵侵扰明朝北部边境。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攻打明朝。操纵军政大权的宦官王振,企图侥幸取胜。明英宗受王振的挟持,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未做充分准备,就率50万大军亲征。当抵达大同时,听到前方失利的消息竞不战自退,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西南)被瓦剌军包围。也先见明军人多,硬攻难以取胜,于是派人下书诈和,英宗轻信敌方诡计。也先乘明军不备,指挥大军冲杀,致使明朝50万大军全部崩溃,明英宗做了俘虏。这就是“土木之变”。这次战役给明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从此,明朝开始转入衰落时期。
善于骑射的匈奴人,为何会被霍去病的骑兵打得落花流水
在勇冠三军的霍去病面前,匈奴人的骑射简直是个笑话。霍去病是一个有能力又有魄力的人,他刚参军便立下了大功一件。公元前123年,霍去病才18岁,当时汉武帝派卫青率领大军征伐匈奴,同时让卫青提携、培养下霍去病这个自家晚辈。那是霍去病第一次上战场,卫青不可能让他当个小兵,但是让他统帅一路人马又不合适。思来想去,就拨了800人让霍去病统领。他也不指望这800人能做点什么,只要保护好霍去病就行了。结果霍去病艺高人胆大,竟然敢带着这800人脱离了大部队,找战功去了,当时卫青被吓得不轻,连忙派出伺候搜寻。等到霍去病再次出现的时候,带回了一大堆战利品,原来他端掉了匈奴了一处营帐。经过清点,这800人在霍去病的率领下,竟然消灭了2028名敌人,擒获匈奴相国、当户等,斩杀匈奴的藉若侯,得到各种物资更是不计其数。此战绝对算得上大捷了,霍去病因此一战成名。汉武帝认为霍去病勇冠三军,因此封其为“冠军侯”,食邑2500户。随行的将士也多有封赏。一代军神的传说由此开始。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决心控制河西走廊,来获得更多的战略缓冲区域。为了保证整个作战能够成功,汉武帝于当年春季,派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对匈奴发侵扰扰作战。其目的是让匈奴无法休养生息,等作战正式执行的时候,疲惫不堪的匈奴将要面对严阵以待的汉军。本来吧,这是霍去病第一次指挥一场作战,汉武帝也没对他作太高要求,让匈奴人没法安心睡觉就行了。结果,霍去病的表现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他率领大军,接连灭五个匈奴部落,获得了大量人马辎重,追着匈奴人到处跑。最夸张的是,他创造了6天奔袭一千多里路的记录,平均每天奔袭将近200里。最后,他还在皋兰山下与匈奴大军进行决战(估计他早忘了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了)。以损失70%部队为代价,大败匈奴,击杀匈奴的折兰王、砍卢侯王,消灭和俘获的匈奴士兵高达8960人。虽然汉军的伤亡过半,但是取得的成果是数倍于损失。 而且霍去病超额完成任务,直接把当地的匈奴人打得伤筋动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实力的。当霍去病回到汉朝,仅仅稍作休整,汉武帝便下令汉军开始执行控制河西走廊的作战。汉武帝的计划是:由李广与张骞率部佯攻,吸引匈奴人的主力,然后由霍去病和公孙敖率大军端掉匈奴人的后方。失去了大后方的匈奴人,败局已定,这样汉朝便能以较小的损失控制住河西走廊。计划是不错,然而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想实现这样的大规模联合作战,实在是不容易。结果作战一开始就发生了一系列意外。先是张骞因为一些原因延误了行程,没有按时与李广会师。因为只是佯攻部队,加上还分兵了,李广手中只有4000人马,导致李广被匈奴大军包围。李广部与匈奴激战两日,伤亡过半,眼看快撑不住了,好在此时张骞率领一万人马赶到,李广才捡回了一条命。虽然最后打退了匈奴,但是汉军这边也损失惨重,无力继续追击、拖延敌人。可以说,佯攻作战是失败了。至于主力部队那边,也出了问题。那时候没有导航,连地图也只是粗略地画出了山水与道路,结果公孙敖迷路了。李广和张骞好歹还会师了,公孙敖这边干脆连会师都做不到。也就是说,整个作战的重担全部要到压到霍去病的身上了。换成别的主帅,估计直接退兵了,而我们的霍去病根本不在意敌人有多少,看到匈奴人就率军冲上去。一路大战,直接杀入匈奴腹地,打到后来,当地的匈奴人已经被杀破胆了,一看到汉军,要么归降要么逃跑。最终,霍去病以一己之力,率军完成了整个作战。而霍去病的战果更是惊人,竟然消灭了三万两千匈奴士兵,俘获了五个匈奴王,匈奴官员不计其数。攻灭了不计其数的匈奴部落,将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势力连根拔除,汉朝控制住了整个河西走廊。此战之后,霍去病正式跻身名将的行列,而那一年,他才20岁。随着汉军捷报频传,汉武帝希望进一步打压匈奴的生存空间,将其彻底赶出漠南地区,于是举全国之力,制定了一次大作战。上一次的作战使汉武帝意识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会发生很多意外,制定的计划越详细越容易出问题。于是这一次,汉武帝反其道而行之,不要什么周密计划了,直接让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大军,各自为战扫荡草原,至于这仗怎么打,让他们自己判断。他的要求只有一个:以后漠南地区不能看到一个匈奴人。卫青的运气差一些,他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虽然他成功击败了对方,但是由于中途刮起风沙,使得匈奴单于率领几百亲卫顺利逃脱。最后,由于风沙所阻,卫青只得率军回朝。而霍去病的运气则好了许多,他一如既往的率领大军深入匈奴腹地。他的部队翻过离侯山,越过弓闾河,行军2000多里,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匈奴的大后方,直接打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当时,驻扎在附近的匈奴左贤王,得到消息后立刻抽调附近所有有生力量,妄图以数量优势消灭这支汉军。然而他不知道,这支汉军的主帅叫霍去病。双方接战不久,左贤王就知道对方不简单了。然而此时他已经不能退后了,这里是匈奴的大后方,一旦他退了,这么多族人的下场可想而知,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拼一拼。此战打的昏天地暗,双方反复地冲击、厮杀,都在拼命。然而笑到最后的是汉军,因为他们有神勇无敌的霍去病。此战,霍去病以不足5万人的兵力(他有派出偏师),歼灭匈奴70443人。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官员83人,获得粮草辎重无数。而汉军仅损失了不到1万人,这在古代战争史上绝对算一个奇迹。此战过后,漠南地区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匈奴势力了。霍去病一路横扫漠南,所过之处,匈奴部落不是被消灭,就是望风而逃。霍去病的部队一直打到狼居胥山才停下来,他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后人将此举称作“封狼居胥”,意为建立了显赫功勋。经此大战,匈奴在漠南地区的势力被一扫而光,剩下的匈奴人只能在匈奴单于的率领下龟缩于漠北地区、瑟瑟发抖,祈祷汉军别来这苦寒之地找他们。与此同时,霍去病的声望也达到了其人身巅峰,在朝中他的地位已经和大将军卫青不相上下了。虽然匈奴骑兵的骑射水平确实要高于汉军,但是也高不出多少。毕竟他们不像后来的那些草原民族,将劫掠当做谋生手段。对于匈奴人来说,游牧才是他们的主业。如果不是遭遇天灾,他们轻易不会南下的。这也就导致他们的弓马娴熟程度远不如后世的游牧民族,汉军只要勤于训练,与匈奴人的差距并不大。然而在其他方面,匈奴骑兵则全面被霍去病的率领的汉军碾压,因此每次遇到霍去病,都被打得落花流水。首先,霍去病作战勇猛,从不畏缩。俗话说“将是军中胆”、“一将累死三军”,想要让发挥出超凡的战斗力,需要让勇猛果敢的将领来统帅大军。而霍去病正是这种将领,他年纪轻轻便被委以重任、率领大军。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对匈奴人没有一丝畏惧。在他看来,那就是一堆军功罢了,每次作战都是勇往直前。在他的带领下,汉军自然个个悍不畏死,敢于和匈奴人拼命。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才是霍去病的百战百胜最大的秘诀。其次,霍去病的战术很厉害。从霍去病的历次战斗中,我们不难发现霍去病善于长途奔袭,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下手。在那个年代,情报匮乏,没有导航、定位,地图也模糊,他能做到这些简直是奇迹。比如他封狼居胥的那一次,他率领汉军翻山越河,奔袭2000多里。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匈奴的大后方。最后,匈奴被打得措手不及,一败再败。这在兵法上叫“有心算无心”,在战斗开始之前,霍去病已经赢了一半。其三,霍去病的都是汉军中的精锐。霍去病手下的将士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比如攻打河西走廊前的侵扰作战,霍去病只有一万人马,但是责任却很重大,所以他率领的都是精兵。而封狼居胥的时候更加夸张,汉武帝直接让霍去病自己挑选部队。他挑选的都是年富力强、久经沙场的老兵,这才能完成那么高难度的作战。如果把他手下的部队换成新兵,估计他也打不了那么多漂亮仗了。其四,汉朝兵力远超匈奴。匈奴的巅峰时期,应该是冒顿单于统治时期。然而即使是冒顿单于,也拿汉朝没办法。他最好的战绩,也就是白登之围罢了。当时冒顿用小股部队引诱刘邦率领的汉军孤军深入,然后将其围困在白登山。当时匈奴骑兵据说有40万,这已经是匈奴所能抽调的所有人马。然而在围攻白登山上的10万汉军不久后,匈奴却撤军了。因为汉朝的20万后续部队快到达了。当然,40万打30万,匈奴也不怕,可怕的是这样事态会发展成全面战争。当时汉朝经历了连番大战,人口凋零,即使如此,汉朝能动员的举国之兵也有100万人。很明显,匈奴打不起消耗战,因为人口处于绝对劣势。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数倍于刘邦时期,而匈奴反而更加衰弱了,兵力只会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匈奴打仗顾忌重重,而汉军则毫无顾忌。这样的两支打起来,匈奴败了也不奇怪。其五,霍去病擅长以战养战。汉军出塞作战,最大的弱点便是后勤,很多作战方案无法施行,便是受到后勤能力的拖累。然而我们观察霍去病的战斗可以发现,他的战术明显后勤是跟不上的。所以他总喜欢抄人家老家,不仅军功有了,补给也有了,这便是以战养战。大概第一次这么做是无心之举,然后尝到甜头后的霍去病,爱上了这种作战。于是到了后来,他的每次作战基本都是靠以战养战,这才能摆脱后勤的拖累,随随便便就追敌千里,获得巨大战果。其六,汉军的武器装备远胜于匈奴。中原国家,自从春秋以来便战乱不断,各国之间不断征伐,这也导致了武器装备的研发进展神速。到了西汉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中原的武器已经甩匈奴人几十条街了。汉朝的弓箭,不仅射程和威力远超匈奴,更可怕的是,可以大批量生产。至于箭矢,更是永远用不完。而甲胄方面,汉军的甲胄可以有效抵御匈奴的箭矢,防护关键部位。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双方每次交战,汉军总是能以较小的代价消灭数倍的敌人。可以说,匈奴骑兵在骑射上的一点点优势也因此荡然无存。一旦战斗发展到近身肉搏的阶段,那就更没有悬念了。汉军的刀剑在当时绝对算得上削铁如泥,而匈奴士兵普遍缺乏防护,最多就是不认人有层皮甲罢了,近战汉军基本无敌。不过等到近战的时候,匈奴一般也被打得差不多了,基本都是收尾阶段了。虽然传闻中匈奴骑兵的骑射战术很强,但是一旦遇到霍去病所率领的汉军,那也只有挨打的份。因为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技巧都不值一提。当时的汉朝,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超一流将领,又有战无不胜的士兵,所以才有底气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口号来。而胜利,永远都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