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为何要阻挠蜀汉的北伐
李严与诸葛亮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仅有的两位大臣,丞相诸葛亮为主负责内政,尚书令李严为辅,主管军事。诸葛亮是蜀汉官僚体系中的荆州派的代表和核心,是追随刘备入川的管理团队中心;李严则是刘焉、刘璋时期的东川派系,即从南阳郡及京师三辅中牟、陈留、颍川等地进入益州的旧臣,是有中央干部背景的人员,李严是东州团队的代表和核心。诸葛亮和李严,作为外来的外来官吏,尽管也有利益的矛盾,但在与本土蜀地官吏的立场上,还是保持一致的,这也是刘备托孤的深意。因而,李严虽然不能与诸葛亮保持绝对一致,但绝不会与诸葛亮处处作对。尽管是刘备托孤,军事由李严负责,但在诸葛亮稳定蜀汉之后,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诸葛亮核心地位已经确立,已经不可动摇,此时的李严还是合作的。在北伐的战略上,李严还是支持诸葛亮的。李严年轻时就很有才干的名声,但是此人性情孤傲,很难与人相处。而且在廉洁方面名声不很好,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经常与下属官吏产生矛盾。231年,诸葛亮北伐,李严负责押运粮草。但由于天气阴雨连绵,导致道路泥泞不堪,因而延误了时间,没按时将粮草运达。为了推卸责任,李严于是就归罪诸葛亮北伐。而且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给诸葛亮传话,让诸葛亮撤军。诸葛亮不得已,只好撤军。这时,李严又故作惊讶的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哪?”其用意就是在为自己延误了粮草供应,推卸督办不力的责任,以显示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后来,又给后主刘禅上奏,说:“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以便与其决战。”诸葛亮退兵之后,就把李严前后的奏疏原本一并上奏给后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不能自圆其说。最终,李严理屈词穷,无言答对,只得叩头认罪。李严被罢官免职,废为平民。由此可见,李严并不是处处阻止诸葛亮北伐,而是因为督办粮草不力,以反对北伐为借口,推卸责任,企图蒙混过关。岂料诸葛亮明察秋毫,一查到底,水落石出,李严难以逃脱罪责。在之前,226年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想调李严镇守汉中。李严不去,想方设法推脱,还讨价还价,提出要求想把五个郡化为巴州,让他担任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李严还曾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断然拒绝,并加以驳斥。从此以后,两人才产生间隙,逐步貌合神离。由此看来,李严不是从北伐是否正确的角度,来看待北伐。而仅仅是从自己的私利上,有选择性的对待北伐。具体而言,就是对自己有利就支持,对自己不利就不支持。从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这件事,也看出来李严是想为自己谋利。这与在后来督办粮草不力时推卸责任是一脉相承的,李严称不上廉洁勤政的官员,是一个投机取巧,谋求私利的滑吏。诸葛亮病逝以后,李严知道自己的德行和人脉,认为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啦,因此心怀忧闷而死。由此看来,其私欲到底有多大啊。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就曾经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指李严心术不正。但诸葛亮认为“大事未定,汉室颓危,正是用人之际。应该避免他的短处,褒扬他的长处。”希望与李严能够合作,拯救蜀汉的危难,匡扶汉室社稷。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同为托孤大臣,做官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蜀国要想在夷陵之战中获胜须由谁领军带队
夷陵之战,可以说刘备是占绝对优势的,无论是从兵力、地势、气势上都有压倒性优势。关键问题是总指挥!孙权在给曹丕的信中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很明显,这不包括张飞在阆中的“万余”精兵及五溪蛮王沙摩柯一万余人马;《三国志·黄权传》: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从以上记载完全可以看出,刘备的兵力不算黄权、赵云、张飞、沙摩柯就已经有4万余人马!占绝对优势;水军顺流占地利优势;再加上陈到统率白毦兵,占技术装备优势。这么大的优势,怎么打得?败了没关系怎么还全军覆没了呢?还没开始打,刚刚有打孙权的意向时,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赵云就说:“一但开战,不可能马上就结束!”对此,刘备不以为然,他可能是误以为赵云是在阻止他伐吴才给他增加打孙权的难度?他没有意识到,或者再问一问赵云,为什么不能速战速决?他根本就没有问。我们看看陆逊是怎么说的,和赵云说得一不一样?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这就是为什么赵云说一但开战,不可能马上结束的原因!!!正因为刘备急功近利、求战心切,吴将才避其锋芒,待其锐气尽丧,适时反击,让他几百里又有何妨。如此以来,赵云太厉害了